2018年,在一档电视访谈栏目中,主持人问周群飞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她并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只是强调说:“我不留遗憾地做该做的事情。”或许与稻盛和夫相似,周群飞的成功也从来不是一个目标,而只是一种状态。
IDC发布的《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6.4%,达到12.4亿部,标志着在经历了两年下滑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强劲复苏。截至去年前三季度,蓝思科技营收也创下同期历史新高,顺势攀升36.7%,达到462亿元,同时归母净利润实现了43.7%的喜人增长。那么,在过去的几个周期中,周群飞做对了什么?而现在她又在关心什么?
福布斯中文版杂志2-3月刊封面人物 周群飞
“不能等客人来了再建酒店,也不能因为风险而排斥创新。”
周群飞既是公司的首席销售,也是首席产品官,而这两个角色似乎一直在寻求着某种平衡,帮助她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早在2000年,蓝思科技接到TCL手机的面板加工订单时,周群飞便创造性地建议客户用玻璃屏替代当时主流的有机玻璃(亚克力),借此开创了业内先河,这一创新也成为开启智能手机触控时代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如此,之后的20余年,蓝思科技还凭借在玻璃上的高研发投入,成功地将产品线从消费电子延伸到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新零售等更多场景中。
今天,如果你想了解蓝思科技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熟悉它的人或许会告诉你:蓝思科技正在成为中国的京瓷。
一个从精密玻璃延伸的高端制造平台,它覆盖了大部分的消费电子产品品类,同时其领先的智能制造实力以及垂直整合平台化布局也将不同客户的产品研发与量产推向了良率、效率的极致。
事实上,蓝思科技与京瓷确有众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家企业均以材料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着很多B2B公司的共性——客户集中度过高:蓝思科技深度绑定消费电子、智能汽车领域所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头部客户,而京瓷则是服务于通信(KDDI)、汽车(丰田)、消费电子(索尼)等行业巨头。此外,在市场战略上,两家公司也都更看重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垂直整合,例如蓝思很早就自研了整套的玻璃基板加工设备,而京瓷则是自主生产了陶瓷原料和精密加工设备。
去年3月,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来华后见了“老朋友”周群飞。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夸赞称,蓝思科技是每天都在突破可能性极限的公司典范,并对公司未来的机遇充满期待。到访期间,蓝思科技也向其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激光导航AGV和3D打印的Apple Watch外壳,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望迅速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如今看来,京瓷与蓝思科技的发展路径从不同的侧面印证了材料企业的成功心法——专注做最好的产品,吸引最优质的客户。事实上,在每一年的新年致辞中,周群飞几乎都会提到两个关键词——质量和创新。
基业长青需经历多个转折
过去二十多年,蓝思科技经历了三次蜕变。第一次是在2006年,周群飞遇见了商业史上最出色的“产品经理”史蒂夫·乔布斯。彼时,第一代iPhone对玻璃盖板提出了高透光、抗划伤等新需求,而传统材质已然无法满足。周群飞看到了这款产品划时代的潜力,力排众议,将资源集中投入到了新材料的研发中,并于次年攻克了玻璃镀膜、精密切割等技术难题,使得蓝思科技成为了iPhone视窗防护玻璃盖板的核心供应商,此举也奠定了公司“果链龙头”的地位。之后,随着iPhone的崛起,蓝思科技也借势成为全球最大手机玻璃供应商。
第二次蜕变则发生在2010年前后。为了不过度依赖成本高且供应不稳定进口设备(如德国CNC机床)和原材料,在周群飞的推动下,公司开启了供应链垂直整合的进程。如旗下蓝思智能装备在早期就成功研发了高速精雕机、热弯机等重要设备,有效地将生产成本迅速拉低。此外,公司在材料国产化方面也大有斩获,如推动蓝宝石、陶瓷盖板本土化生产,有效降低了对外部公司的依赖。
而与当下联系更紧密的事件则是,蓝思科技在2016年大举推进的自动化设备研发,同年美的以292亿元收购了机器人公司“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KUKA)。与美的的天价收购不同,蓝思科技的自动化进展更为低调,但也引起了一些风险投资人的关注。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在一次对外分享中提到,因周群飞与创投圈名人“大疆教父”李泽湘同为湖南老乡,所以很早便注意到蓝思科技。自2015年开始,蓝思科技就从海外引进了一大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生产流程和自动化工艺水平。对此,黄明明称,其看到了下一个浪潮里,一批利用科技而非人力成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的公司。如今,蓝思科技自研的Delta并联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系统等产品已在多处产线投入使用。
蓝思科技最近的一次变化则始于2018年。当年,伴随着全球手机销量下滑,手机业务占营收比例过高导致公司的净利润暴跌68%,股价腰斩。但周群飞和团队却借着这场危机将公司带上了新的高速通道。2020年,蓝思科技以99亿元收购可成科技旗下两座金属工厂,并借此大规模切入精密金属业务,补强“脆性材料+金属”结构件能力,如今成长为全球精密金属龙头企业。
2017年,蓝思成为特斯拉的Tier1供应商,开始大规模进军智能汽车供应链业务。单从数据看,2019年以来,蓝思科技的汽车相关业务收入已经从2019年的9.7亿元增至2023年的50亿元,收入占比从3.2%提高到了9.2%。去年前三季度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营收同比增长19%,第二增长曲线显现。而正是这些关键决策让蓝思科技从单一手机玻璃厂商,迅速蜕变为覆盖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新零售支付设备的多元化精密制造平台,其整机组装业务也已成为增长幅度最大的版块。
周群飞的价值轮廓
事实上,过去20余年蓝思科技的三次蜕变勾勒出了周群飞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基本轮廓。与大部分仅关注材料研发的公司不同,蓝思科技自创立之初便确立了“材料+工艺”创新相结合的主基调,因此对于下一代产品的趋势,周群飞能更快的感受到“水温”。例如当下火热的UTG折叠屏玻璃技术与专利,蓝思科技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布局,并开始落地应用。此外,她也更擅长逆周期投资,通过在行业低谷期逆势扩产,以换取复苏期的超额收益。而在永续经营方面,蓝思科技还能凭借其长期构建的研发壁垒始终与市场上价值最高的客户形成深度绑定,并建立排他性合作。
如今站在一个新周期的起点上,周群飞的“野心”好像也比以前更大了。
稻盛和夫认为:“正确地用将来进行时评价自己的研发能力是很重要的。”2023年10月蓝思科技的创新研究院成立,由脆性材料、金属材料、化学材料、光学应用、新能源、镀膜、触控模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整机设计及组装等十个研究所组成,重点研究脆性材料、新能源应用、光学应用、人工智能等十大领域。周群飞意图通过自主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持续投入,重新整合公司在材料、工艺、设备方面的系统化革新。此外,该研究院还配备了小型批量生产的示范工厂,用于验证研发成果的可行性,也为后续在各园区的量产阶段奠定基础。
今年年初,蓝思科技首次官宣了与一家创业公司的合作。该公告显示,蓝思科技已向智元机器人批量交付灵犀X1人形机器人,深度参与了灵犀X1机器人的关节模组、OmniPicker(夹爪)等核心部件的生产组装与测试控制。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研发步入商业应用的阶段又近了一步。
作为下一代视觉交互入口的AI眼镜,其市场潜力与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技术迁移能力,为行业估值重塑提供新支点。蓝思科技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垂直整合度最高的企业,也将核心元器件、功能模组整合进AI眼镜,形成整机应用,并积极配合国内外客户进行研发和验证。
去年底周群飞就曾对外表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等特性,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维度,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才能保持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福布斯中国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为福布斯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wechat@forbe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