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浪潮持续翻涌之际,福布斯中国继续专注于教育行业的探索与深耕,密切关注中国国际化学校的发展动态、变革趋势与创新实践。近日,“2025福布斯中国国际化学校年度评选”结果正式发布,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国际教育择校的全方位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福布斯中国进一步推出“2025福布斯中国国际化学校城市评选”,系统梳理各大城市在国际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表现,并深入剖析各城市的独特优势。该评选不仅助力中国家庭更清晰地洞察城市间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分布,也为各地国际化学校打造了一个展示实力与促进交流的专业平台。
此次城市评选不仅涵盖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传统国际化教育高地,更覆盖了长沙、南通、佛山等创新实践活跃的国际化教育新兴城市。我们期望通过此次评选,进一步推动更多城市加速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营造多元融合、优质开放育人环境。
中国境内以学生赴海外高校深造为主要目标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双语学校,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共八大类别。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指仅招收持有境外护照的学生的国际化学校,双语学校指招生无国籍限制的国际化学校。
本次评选不包含公立学校。
福布斯中国的评选坚持数据驱动原则,此次核心数据来自各学校提交的2024–2025学年最新数据,并结合公开渠道进行多维且严格的核验。我们系统整理了公开渠道信息,包括超过3,000所国际化学校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以及主要国际考试委员会与权威教育认证机构的官方网站资讯,所有数据均经过交叉核验。
本次评选围绕五大维度,构建多层次评估框架——学术成就、教学质量、基本信息、国际认证、创新与多维发展。依托以上五大维度,通过60+个量化指标,我们对全国3,000余学校学部进行综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城市的国际化学校进行单独统计。
北京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东方智慧与西方视野编织成网,构建丰富多彩的国际化教育生态。在这里,教育不只是传递,更是站在厚重历史底蕴之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更多家庭提供深厚而多元的教育机会。2025年,在国家教育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指导下,作为“老牌”国际教育高地,北京不断优化资源分配与政策调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双语学校与公立学校国际部三类办学主体错位发展,共同支撑起教育开放新格局。
北京各国际学校构建“能力”导向培养生态,打破单一学术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并持续激发潜能的教育指向,使北京的国际化教育不止成为升学的跳板,更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兴趣的孵化器。我们在国际化学校教室里看到的不只是成绩单或课程表,更是一个个鲜明、独立的未来教育图景。
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城市,一直以“世界教育对话者”的姿态参与构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教育版图。截至目前,这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已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链条国际化教育体系,国际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众多家庭提供了更多优质选择,可满足家长择校时对于“课程适配度”和“升学稳定性”等多个维度的考量。
国际课程的融合与本土化成为沪上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旨在推动扎根文化的全球视野人才培养。多校在IB、AP、A-Level等主流国际课程本土化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开设中国国家课程,双轨并行的课程结构设计避免学生成为“文化无根者”。师资的国际化与专业化构成上海国际教育质量的双引擎,配合推行小班化分层教学等教学新模式,精细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与成长。
广州
广州,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千年文明的华南中心城市,在 2025 年的国际化教育版图中以 “湾区枢纽” 的姿态展现出独特的战略价值。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率先设立港澳子弟学校, “IB + 港澳融创课程” 体系实现了香港课程与内地国家课程的衔接,并结合传统国际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渠道与灵活选择。
在顶层设计上,广州市“十四五”教育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和创建不少于5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这些窗口校不仅作为国际化教育的展示平台,更被赋予探索“在地国际化”模式的任务,即在岭南本土文化语境中实现国际课程与中国课程的深度融合。
从珠江之畔的国际化学校集群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协作网络,广州站在岭南深厚的文化根脉上,通过文化碰撞构建起蕴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深圳
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前沿阵地与全球科创高地,作为拥有 1,800 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已形成覆盖幼儿园至高中全学段多元包容、梯队分明的国际化教育新生态。
深圳以区域创新试点扩大普惠性国际化教育资源供给,打造中外优秀文化融合发展的示范城市。进而更多区域将乘着建设粤港澳国际教育示范区的东风,整合深港两地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高端教育人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在协同发展的战略下,深圳多所国际学校及港澳子弟学校同步开设香港 DSE 课程,学生除传统国际课程外,可通过 “港澳台联考” 或 “DSE 考试” 直通港澳高校,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苏州
苏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沉淀了2,500年的江南名城,正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国际教育新生态,将开放包容的胸怀织入教育的经纬。
这座以“智造之城”闻名的长三角核心城市,在吸引全球外资企业落户的同时,催生了国际化教育的旺盛需求。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作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全市形成“一核多翼”国际教育新布局。截至2025年,各类国际学校已覆盖工业园区、高新区、相城区等核心区域。今日的苏州国际教育,已从“外企配套服务”蜕变为驱动城市转型的战略引擎。
杭州
杭州,这座用西湖烟雨与钱塘潮涌滋养着中华千年文脉的“人间天堂”,不仅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全球游客,更以其日益蓬勃发展的国际化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界无法忽视的一颗明珠。
杭州市政府将国际化教育作为城市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支点,2025年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强化公办国际部招生规范,明确要求所有考生必须参加杭州中考及校内英语测试,且仅面向杭州户籍或学籍学生,削弱了外省插班通道。
南京
南京,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六朝古都,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拥抱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浪潮。在金陵的晨光中,南京用 “传统为墨、创新为笔”,在紫金山麓书写着教育国际化的新篇章。
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之一,2025年南京常住人口960万,都市圈人口数年来持续增长。 南京国际教育不断开辟创新路径,激发市场活力,依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校资源,不断将高校资源优势辐射到更多学校。除传统主流国际课程外,南京多校开辟小众赛道,设置日本、德国等多国出口的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机遇。
天津
天津,这座曾孕育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第一套私立教育体系南开系列学校的城市,始终镌刻着教育革新的印迹。进入2025年,这座“洋学堂”发源地持续融合西方视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持续创新,不断进行本土化融合与全球衔接。
天津的国际教育展现出区域发展的多极化与明显的头部效应,滨海新区依托自贸区政策红利持续吸引高水平海归落户,形成更加多元的教育格局;和平区作为传统教育高地, 国际化学校采用双体系认证课程推动课程体系进一步创新。
宁波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引擎,这座“海定则波宁”的千年商都在港口城市的开放基因与政策迭代的双重驱动下,构建起“商贸联动、文化共生“的国际化教育生态。2025年的宁波国际教育市场深度嵌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更多宁波家庭不再将国际化路径视为“保底退出机制”,而是基于产业需求与学生特质的主动规划。这种转变在宁波公办学校国际部的招生中尤为明显,对相关成绩要求的提高与跨文化适应力面试的增加,折射出市场从“盲目追高”向“精准匹配”的转型。民办国际学校则通过差异化定位抢占细分市场,以不同学费等级与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成都
作为西南地区的教育高地,成都这座三千年蜀文化浸润的西部中心城市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根基,不断进行城市发展与政策迭代。2025年,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导向下,成都精准契合本地家庭个性化需求,形成独特的“蓉城特色”国际化教育。
2025年,成都中考进行大幅政策调整,重塑升学格局,“多元适配”的择校宗旨使更多学生、家长转向国际学校,这体现出国际学校从“精英赛道”转为“普惠路径”的趋势。公办国际部三大梯队分层定位,不同梯队中考成绩门槛与学费要求有显著差异;民办国际学校从“贵族教育”转向“分层供给”,以学费为区分度的中、高端市场定位不同家庭。成都国际化教育的分层覆盖,使不同经济条件与学术水平的学生均能找到适配自身的升学通道,折射出成都“全域全生命周期教育”的规划理念。
无锡
无锡,位于太湖之滨的吴文化发祥地。这座城市坚持“好的教育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理念,将国际学校的发展深度融入产业与人才生态。
无锡新吴区作为江苏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对国际教育的高需求使其成为国际化教育高地,该区国际学校的外籍及港澳台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体现无锡对高端人才的吸附力。在《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十项措施》中,无锡市政府明确指出,要加强外籍人士子女学校建设,提高师资队伍和课程国际化水平,满足国际家庭在锡教育需求,支持本地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结对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加强校际间合作。
重庆
重庆,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这座“山水之城”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正以蓬勃之势重塑其教育国际化图景。2025 年的重庆国际教育在 “一带一路” 西部枢纽建设的战略布局中,正以 “山城基因” 为底色,构建起多层次、多面向的国际教育生态。
为抓住教育对外开放机遇,重庆江北区“四多四新”推进教育开放合作,不断完善国际教育配套。 国际学校的“在地化”沉浸使国际视野与山城底色相融合,部分学校采用“中国标准+国际化呈现”的融合创新课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与中国文化智慧。
青岛
青岛,位于黄海之滨“山海相连、中西交融”的开放之城,其国际化教育市场呈现多元开放、分层发展的格局。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双轮推动下,全市多所国际高中开始取消户籍限制,非本地学生凭居住证明或学籍即可申请,显著扩大了生源辐射范围,吸引京津冀、长三角等外地家庭,强化了青岛作为北方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
2025年,青岛中小学招生政策释放创新信号:首次批准两所办学质量好、社会认可度高的民办学校开设公办班。在政策规范国际教育质量的背景下,青岛通过“公办保普惠、国际拓通道”双轨并行,回应家长对性价比和多元升学的双重需求,旨在教育均衡的政策创新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方案”。
武汉
武汉,作为长江之畔的 “九省通衢” 与科教重镇,其国际教育虽起步晚于北上广深,却在过去二十五年间实现了从破冰到繁荣的跨越式发展,并以强劲势头推动中部地区国际化教育发展。
武汉国际教育深植于其独特的城市基因,产业引擎催生了对国际教育的刚性需求:经开区聚集外资企业,常住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投资新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落地。同时,武汉的老牌名校持续领跑,推动国际教育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竞赛”。
南通
南通,这座素以“教育之乡”闻名的二线城市,正在苏中地区悄然构建起一个富有层次、兼具活力与挑战的国际教育圈。南通的城市禀赋为国际化教育发展提供了独特土壤,作为上海都市圈北翼重要枢纽,其产业升级吸引外籍及海归人才,催生国际教育刚需。
合肥
合肥,作为长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其国际化教育市场在2025年呈现出“政策驱动转型”与“市场深度分化“的双重特征。随着《合肥市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落地,合肥新增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持续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解决外籍人才后顾之忧,缓解其教育需求。
另外,合肥持续加强国际化教育学校信息发布,督促学校加强课程、师资、国内外院校升学渠道等信息公开,促进校间良性竞争。适时拓宽“留学合肥”政府奖学金范围,加强国际教育收费监督,减轻外籍人员子女入学负担。
长沙
长沙,这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湖湘名城,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教育重镇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2025年凸显“头部引领、多元分化”的国际化教育格局。这座拥有3,000年楚汉文化底蕴的城市,正构建起覆盖全学段、融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教育生态体系。
市场需求与升学成果的良性互动推动长沙国际化教育进入质量提升新阶段。2025年,长沙头部国际学校海外升学表现亮眼,头部学校入学竞争程度激烈,优质学位供不应求。
西安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古都后正历史的城市,其国际化教育领域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作为中国重要的科研、工业与教育基地,西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为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从课程设置来看,西安国际化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多校在传统国际课程设置基础上,推动国际教育“本土化”发展。例如,部分国际化学校的小学项目中,巧妙地将兵马俑考古发现融入探究式学习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在学习国际课程的同时,深刻感受西安本土的历史文化魅力。
佛山
佛山,这座融合岭南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制造业重镇,作为 “南国陶都” 与武术之乡,将千年文化底蕴与国际化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国际化教育生态。
长三角其他城市
在长三角国际教育版图中,除去超一线城市,区域内其他城市近年来也纷纷加大国际化教育布局,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办学格局。这些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进一步推动当地国际教育迅速发展。
大湾区其他城市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新兴城市也在国际化教育领域发展迅猛,呈现出后发快进特征,正逐步构建起多元化、高品质的国际教育体系,并借力大湾区战略实现国际化教育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为福布斯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wechat@forbeschina.com